農業剩餘資源專欄(2)──我國循環經濟應用於農業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農傳媒,農試所,王功農漁牧生產合作社,自由時報等
- 瀏覽人次:662
農業大多仰賴自然資源進行農業生產,利用陽光、空氣、土壤、水分、養分等產出的農作物或畜產品提供給人類畜牧使用後, 無法被使用的剩餘部分則被稱為「農業廢棄物」如果皮、鳳梨葉、稻稈、玉米桿、茶咖啡渣、蔗渣、稻穀、米糠、粕類、菇蕈生產後之太空包、 動物糞便、蝦蟹蚵殼、魚鱗、動物內臟、血水與殘體等,而這些「農業廢棄物」並非真正字面上的廢棄,其實是被錯置的「農業剩餘資源」, 擁有豐富經濟價值及營養成份的「農業剩餘資源」經過循環技術轉換為資產,透過產銷供應整合,繼續獲得經濟效益,不僅可以減少農民對剩餘資源處置問題還可降低資源浪費進而保護生態,也能促進台灣農業的永續發展。
用之於農 -剩餘香菇包及稻殼回收使用於草莓、蔬菜栽培
台中市政府農業局統計,新社區香菇產業每年約產出近二億個廢棄香菇太空包,這些太空包再收成3到4次後,因無生產量而被棄置,廢棄菇包代處理業者不多且工序繁瑣,處理費用10年漲3倍。另台灣每年產生約37萬噸的稻殼(粗糠),稻殼不易被分解,直接掩埋於田間的處理方式將影響農作物生長,而直接燃燒更會汙染空氣,目前稻殼常拿去餵雞或撒在農地防雜草兼堆肥,為減少農業廢棄物汙染問題,若能以回收香菇太空包經簡易處理後,再加入等體積的稻殼(增加透氣及排水性)用於夏季蔬菜和草莓苗株栽培,將可提升廢棄香菇包之回收利用率和剩餘價值,應可降低業者任意堆置廢棄太空包,減低環境污染之衝擊。 農試所農場組的李裕娟助理研究員,利用半封閉式開頂溫室為蔬菜種植溫室,以廢菇包、稻殼等剩餘資材和進口泥炭土(皆高溫高壓滅菌4小時以上)作為設施蔬菜之栽培介質,以不同比例為處理配方進行栽培實驗,可發現廢菇包+泥炭土、廢菇包+稻殼種植半結球萵苣的單位面積產量皆可達全泥炭土之80%以上,如此可節省栽培介質之成本,亦減少廢菇包處置費用,另外用於栽培草莓株亦有相同效率,以豐香草莓品種而言,以廢菇包+稻殼、廢菇包+泥炭土和稻殼+泥炭土為介質的草莓苗葉鮮重、根鮮重都達90%,綜合上述試驗結果,利用香菇廢包和稻殼回收做為栽培介質,除栽培蔬菜外,亦可應用於種植草莓苗株,經計算可節省栽培介質成本至少約66%。
回收菇包和稻殼應用於設施草莓和蔬菜栽培技術(另開新視窗)
用之於漁 - 多溫層暨多營養階海水養殖系統
為減少水資源大量使用及漁類養殖所帶來的環境污染,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黃侑勖副研究員協研究團隊以在魚菜共生系統概念下,建立多溫層暨多營養階海水養殖系統。所謂多溫層為利用低溫海水,引入適溫條件不同之魚、蝦、貝及藻類等以建立複合式養殖模式,而多營養階則希望能藉由養殖廢水中所含植物可利用之有機質,進行大型藻類養殖,將養殖廢水再利用以求兼顧節水及提升水產養殖產能。試驗期間為6週,每組試驗池包括魚類養殖池和大型藻類池,水流方向依序為皺紋盤鮑、長莖葡萄蕨藻、牙鮃、葡萄藻,最後為南美白對蝦;對照組則利用與試驗池相同面積之養殖池, 試驗結果表示除了皺紋盤鮑以外,兩種大型海藻、牙鮃以及南美白對蝦之成長效果均為多溫層系統組優於對照組,未來將以本次試驗結果為基礎,進行商業化養殖試驗,以便推廣及進行技術移轉之用。
多溫層暨多營養階海水養殖系統(另開新視窗)
用之於漁 – 牡蠣殼多用途再利用
牡蠣殼過往為漁村常見廢棄物,且因為取完蚵肉的牡蠣殼仍殘餘些許殘渣,堆置後容易產生不好聞氣味,吸引蚊蠅滋生,過往在嘉義、澎湖等漁村常見大量堆置牡蠣殼,也造成民眾對於牡蠣殼常有負面印象。 近年來,隨著多項牡蠣殼再利用技術開發,製作成抗菌用途、水產養殖與飼料添加劑等產品,牡蠣殼再利用已經是上看數億元的產業鏈,研究指出煅燒牡蠣殼粉可在低濃度下擁有抑制細菌生長的效果,抑菌效果可能來自於煅燒後牡蠣殼具有鹼性與活性氧成分。 彰化縣王功農漁牧生產合作社已成功開發多種抑菌產品,例如抗菌錠、抗菌粉便利包,且經過第三方單位檢驗認證產品效果。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也將牡蠣殼粉以1~5%比例添加於塑膠材質中,開發具有抗菌特色的包材、PVE鞋、砧版等產品。 另外,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將牡蠣殼粉結合「無機聚合技術」,開發具有環保循環潛力的「無機聚合高壓貝殼磚」,已取得國際知名C2C搖籃到搖籃銅級認證,顯示牡蠣殼具有極佳的商業潛力,可再利用於多樣領域與用途。
點此看相關循環技術(另開新視窗)
用之於畜 - 黑水虻循環技術
黑水虻是環境友善的資源昆蟲,虻幼能消化各種類型的有機資源物,是自然界的腐食性生物,在80平方公尺面積內,每日能有效處理1公噸的有機資源物,分別生產200公斤的水虻幼蟲和虻碳天然肥,每5日為1個循環,能達到每日入料處理有機資源物與每日收獲副產品虻幼和虻碳天然肥。 應用黑水虻對農畜剩餘資源(畜禽剩餘)進行效率處理,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相較於傳統微生物堆肥方法,能降低全球暖化潛勢值達 47 倍(Mertenat et al., 2019),黑水虻轉換有機資源物產生的虻糞,由於富含有機質,是相當良好的土壤改良資材(Kumar et al., 2018),可同時解決有機資源物管理、動物性蛋白質飼料原物料替代和化學肥料濫用與使用過量的問題,實現了循環農業的典範,創造資源回收再生的理念並達到環境保護。 畜試所新竹分所獲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計畫補助於2010 年開始推展,陸續產出「黑水虻小規模養殖技術」、「黑水虻誘引技術」、「以益生菌醱酵豆渣供作黑水虻培養基質調製技術」、「黃金水虻養殖技術」、「黑水虻量產養殖技術」和「水虻式廚餘桶操作管理技術」6 項技術,移轉業界應用,至105年已技術移轉授權10家廠商。
黑水虻養殖技術(另開新視窗)
參考資料:
多溫層暨多營養階海水養殖系統開發(I) - 黃侑勖、陳富美、陳鏗元、陳玉萍、李沛珊、何源興
https://www.tfrin.gov.tw/News_Content.aspx?n=4049&s=229807
循環利用菇類和稻殼等剩餘資材開發於草莓和蔬菜設施栽培 - 李裕娟;王毓華;李瑋崧
https://kmweb.coa.gov.tw/knowledgebase.php?id=409966
黑水虻在友善農耕上之開發與應用-梁世祥;楊庭豪;王思涵
https://www.mdais.gov.tw/files/mdais/web_structure/5711/A01_1.pdf
農業循環經濟之「黑水虻」藍海策略 - 農傳媒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18393
保證責任彰化縣王功農漁牧生產合作社網站
https://www.wkc-jf.com.tw/product.php?lang=tw&tb=1
自由時報網頁:澎湖廢棄牡蠣殼變環保綠建材磚 讓垃圾變黃金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095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