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業剩餘資源專欄(1)──循環經濟與循環農業 - 農業剩餘資源資訊平臺

:::
:::

農業剩餘資源專欄(1)──循環經濟與循環農業

隨著全球人口增加、高度都市化、供應鏈全球化以及氣候變遷、自然生態惡化等因素,人類對食物、能源和水的需求不斷增加,然而地球的資源是有限且珍貴的, 長期消耗下將造成了天然資源過度開發導致衰竭不足。瑞典斯德哥爾摩復原力中心(StockholmResilience Center)提出環境永續指標評估, 研究認為地球在多項指標已超過地球可負荷的限制,尤其生物多樣性、氮磷循環、新物質引進(塑膠、殺蟲劑等)已到超過高風險值。

因此,改善現在的經濟消費模式已經國際間的共識,因地球資源有限,人類必須要回到自己在生態系統循環中,進行物質回收再生產,此為循環經濟的原始概念。 為減少資源浪費,提高回收再利用效率,方可讓環境與經濟可以永續循環,因此「循環經濟模式」成了世界各國,同時也是我國所積極探索發展的經濟模式。

 

什麼是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

要理解循環經濟的概念,就要先知道目前消費經濟主流的「線性經濟」,線性經濟指為商品從原料開採、工廠製造、批發銷售、乃至於使用後丟棄廢棄,大部分的原料走向廢棄,造成地球資源持續被開採利用,廢棄物處理也佔用各種資源。

而循環經濟就是讓生產後的資源,盡可被完全被循環再利用,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封閉式循環的經濟模式作為核心,讓原本被視為廢棄物質擁有再利用的新價值,進而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棄物產生及碳排放量。

發展循環可以是一個新型態的經濟產業,幫助提高就業機會兼顧環境生態保育、擁有能源自主,提升競爭,從根本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衝擊的矛盾。

 

循環經濟 VS新型農業

一般農業可分類成農林漁畜等領域,在體認到資源有限且環境永續的重要性後,傳統的農業逐漸轉行為新型態的循環農業,如同循環經濟的概念,循環農業注重在生產過程中投入最少量的外部資源,包含灌溉、農藥與肥料等投入,並在生產過程中,盡可能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舉例來說,稻米採收後殘存於稻田的稻桿,農民選用稻桿分解細菌取代焚燒,讓稻桿分解後的養分持續留在稻田裡面,取代燃燒更不會影響環境,即是循環農業在稻米栽培中的實踐。

循環農業針對糧食生產的步驟中,從永續的觀點改善生產步驟,以符合循環理念為目標,包含種植、收穫、包裝、加工、運輸、營銷、消費和處置食品等步驟,都可以為了永續發展而重新設計。

例如農夫種植玉米與大豆等雜糧作物,製成飼料提供給當地畜牧業者,而畜牧業者提供肥分給予農夫,透過此混合農業經營方式,達到減少外部資源投入,也最小化農業剩餘資源的浪費。

 

參考資料:

行政院-政策與計畫-重要政策-推動循環經濟-創造經濟與環保雙贏
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12c0a2b8-485d-49d7-ba9e-a9a10b82828e

Agriculture and the Circular Economy
https://ceat.org.au/agriculture-and-the-circular-economy/

國家實驗研究院-專題主頁-循環經濟
https://grb-topics.stpi.narl.org.tw/index/topic/4b1141c264eef5760164eef987260161

循環台灣基金會網站
https://circular-taiwan.org/know/circular_economy/

瑞典斯德哥爾摩復原力中心- Planetary Boundaries網頁
https://www.stockholmresilience.org/research/planetary-boundari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