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轉廢為金 養鵝廢水資源化創造新價值 - 農業剩餘資源資訊平臺

:::
:::

轉廢為金 養鵝廢水資源化創造新價值

資料來源:Yahoo新聞(另開新視窗)

為響應農業部2040年淨零排放(Net Zero)目標,農業部畜產試驗所積極推動養鵝廢水資源化技術,將養鵝廢水施用於牧草栽種,並提供鵝隻鮮食,不僅節約所需的水資源、化學肥料及飼料,還能有效降低碳排,該所已成功將此技術推廣至業界,為養鵝產業創造新契機。

因應極端氣候,褒忠鄉公所與新湖合作農場成功開發全國規模最大的魚塭型「魚菜共生」,利用農場加工產生的廢菜養魚,再以魚塭循環水成功種植各類美生菜、草莓等蔬果,成為台灣循環農業新亮點。

畜試所表示,推估臺灣每年約產生280萬公噸養鵝糞尿廢水,該所已輔導民間業者依照「農業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申請個案再利用許可,成功利用養鵝廢水資源化技術,將處理後的廢水施用於牧草栽種,收穫的牧草持續做為鵝隻纖維來源,不僅能取代化學肥料,並可大幅降低飼養成本。以200平方公尺農地年施灌460公噸養鵝廢水估算,可取代40公斤化學肥料,相當於減少640公斤的CO2排放量。每季收成1.2公噸狼尾草供鵝隻鮮食,配合餵飼方式估計約可節省10%飼料成本,實現資源循環與永續農業,開創養鵝產業加值新型態,並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

新湖農場理事主席陳清山說,水無毒才可養魚種菜,經3年改良實驗,魚菜共生將是未來循環農業發展的主軸,尤其極端氣候,蟲害多產能下降,魚塭型魚菜共生不僅可大規模生產,滿足全年不缺菜;且能栽種無毒蔬果,一舉數得。

畜試所指出,養鵝廢水資源化技術不僅有助於產業減少環境負擔,還能創造多重經濟效益,為臺灣養鵝產業提供新價值與市場優勢。若業者對該項技術有合作興趣,歡迎與畜產試驗所北區分所莊婷雯助理研究員聯繫,聯絡電話為(04)8884106分機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