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座鳳梨葉自動取纖循環場落成 農糧署:淨零排放鳳梨纖維市場潛力大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農傳媒、農業部農糧署
- 瀏覽人次:850
資料來源:農傳媒(另開新視窗)
屏東縣是全臺鳳梨種植面積最大的產區,以往鳳梨收成留下大量鳳梨葉,農民只能廢棄、打入田中成為土壤有機質,但其實鳳梨纖維具有韌性、彈性且涼爽的特性,適合紡織業應用,農業部農糧署輔導屏東九如鄉農會設置全臺首座區域型鳳梨葉自動化取纖循環場,可提取鳳梨葉的天然纖維,今(12)日落成啟用。
農糧署今日於九如鄉農會附設鳳梨葉自動化取纖循環場,辦理實地操作觀摩暨再利用實務研討會,邀集各地方政府及農民團體及紡織業者等共襄盛舉。農糧署表示,淨零趨勢下紡織業對天然纖維的需求愈來愈大,鳳梨纖維市場潛力無窮。
臺灣鳳梨收穫面積約7,200公頃以上,年產量高達38萬公噸,但每年也產生大量鳳梨葉遭廢棄。農糧署輔導綠冠有機鳳梨農場及工業技術研究院共同研發鳳梨葉自動化取纖機,鳳梨葉纖維提取率約1%,每小時可以處理150公斤以上的鳳梨葉,且取纖過程為自動化,能減少人力需求,農會附設鳳梨葉自動化取纖循環場目標每年處理800公噸鳳梨葉片,產出8公噸的鳳梨纖維。
農糧署農業資源組資源利用科科長李協昌表示,在國際淨零減碳需求下,包括知名運動品牌愛迪達(adidas)在內等服飾業者,均會在使用石化纖維時加入天然纖維「混紡」,以降低產品的碳排;國內政策逐步朝徵收碳費邁進,產品即使要出口,國際也推動徵收碳關稅,例如歐盟2026年便將全面課徵碳關稅,因此紡織產業使用天然纖維的需求只會愈來愈高。
農業部將「農業全循環零廢棄」列為重要施政目標,為了加速農糧剩餘資源循環場的建置,以利農民自主管理及再利用農糧剩餘副產物,農業部依據「農業部執行疫後強化農業韌性及農漁民協助措施辦法」,編列特別預算協助地方政府或農民團體等建置農糧產業生物性剩餘資源循環場域,提供相關設備補助。
李協昌表示,有興趣建置鳳梨葉取纖循環場域的機關團體,農糧署可提供相關補助,依補助對象分為3類,直轄市、縣(市)政府、國(公)營事業(學校)補助上限為90%;各級農會補助上限80%;合作社(場)、農場、農企業、集團產區營運主體、產銷班、農民等,補助上限為50%,將採公開招標方式進行,可洽農糧署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