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革新之路:誠信、創新與循環經濟的實踐-魚菜共生「新湖合作農場」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上下游News&Market.
- 瀏覽人次:407
資料來源:上下游News&Market.(另開新視窗)
(諾米小童·公民寫手)
陳清山的農業革新之路:誠信、創新與循環經濟的實踐 「一言不忠,千言無用。」這是陳清山的座右銘,也是他經營農業事業的核心信條。誠信,無論是對農民的契作、對員工的承諾,還是對消費者的責任,都是他事業發展的基石。
以誠為本,推動農業循環經濟
陳清山致力於推廣循環經濟,尤其是通過發展魚菜共生系統,並積極收購褒忠鄉的閒置田地,將其改造成為肥沃的良田。這樣的做法不僅幫助老農減輕負擔,也讓那些無法返鄉的土地所有人能看到家鄉土地的持續運作。他的經營哲學是以人為本,「人下人的服務精神、人中人的親和力、人上人的智慧創新」,這些價值指引他在做生意時始終先為他人著想。
陳清山認為,開發農產品時必須先同時考慮到農民的利益、消費者的需求以及原料成本,再來考慮會不會賺錢,才能達到三者共鳴。他不僅希望讓褒忠鄉變得更好,也通過這些行動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為環境保護做出貢獻。
在地生產與消費:突破傳統農業的技術革新
除了誠信經營,陳清山還致力於突破農業技術瓶頸。他成功在平地種植耐熱品種高麗菜,讓消費者全年都能吃到優質的高麗菜,而不必依賴進口或山區種植。他始終主張「在地生產,在地消費」,這不僅有效降低了農產品的碳排放,還強化了本地農業的永續性。
魚菜共生:創新系統帶來農業新模式
陳清山的另一個突破性舉措是與雲林縣褒忠鄉公所合作,成立了「雲林縣褒忠鄉生菜農業經營專區」,採用改良式的魚菜共生模式。這一系統解決了生菜裁切後的剩餘物問題,並利用魚類排泄物作為天然肥料,實現了養魚與種菜之間的資源循環。這不僅解決了水資源浪費的問題,還減少了地下水的抽取,尤其是在雲林這類地下水管制區,這樣的創新更是至關重要。
在這個系統中,廢棄的菜葉用來飼養草魚與鰱魚,魚池中的水則被引入溫室,用於灌溉生菜。魚池的低溫水恰好能幫助調節溫室內的高溫,改善生菜的生長環境。這樣的水循環系統不僅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也讓農業生產更加可持續。
讓誠信與創新成就農業的未來
陳清山以誠信為根本,積極推動農業技術革新,並通過循環經濟的實踐,為褒忠鄉的農業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不僅讓農業變得更加永續,還致力於提升地方的價值,期待讓更多人認識褒忠鄉的農業文化,並持續推動農業的進步。